康复应贯穿精神疾病治疗始终
来源: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
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强调精神病人“回归社区”,开始了精神康复治疗经验的积累。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天津、上海等个别机构逐步开展了多项精神康复治疗,但是大多数地区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事实上,精神疾患的康复治疗不论对患者本人、患者家属还是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人们承受着各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各种精神心理障碍不断突显,精神残疾者日益增多。由于该疾病复发率、致残率高,许多患者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还需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成为家庭及社会的沉重负担,许多家庭甚至放弃了治疗,这又进一步提高了精神分裂症的致残率。因此,精神病人理应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扶助。而如何降低精神疾病致残率,促使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有效延长患者的健康生活年,需要精神心理科专家从理念到治疗手段都有所更新。
【新追求 患者更长的健康生活年】
以往,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大多止于患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明显的攻击性等。因此很多患者或因疾病本身或因药物所致,治疗后常会呈现一种“呆呆傻傻”的状态,既不能够独立生活,也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更不用说正常就业、自食其力,久而久之造成家庭负担沉重,并逐渐被社会抛弃。
健康生活年是近些年出现的新提法,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维持健康状态生活的年限,与其相对应的就是生命还在,但生活质量极其低下的状态。那么能否通过有效的手段,让精神病患者在治疗之后仍享有更长的健康生活年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在患病过程中不仅会出现精神症状,而且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在长期患病过程中都已严重缺失,简单针对精神症状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仍很难融入社会。因此需要通过多种生活技能训练、系统家庭治疗、职业技能康复等为患者进行治疗。

【新理念 康复与治疗要同步】
提及康复治疗,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规范治疗的后续步骤,其实不然。在精神疾病领域,康复尤其是康复理念应该是贯穿治疗始终的。例如,对于有些年轻患者,考虑到未来的康复效果,就应尽量选择精神抑制副作用小的药物。再比如,患者需要何种康复,都需要在诊断之初就进行整体规划,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精神疾病向来提倡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精神疾病的康复过程会影响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只有向社会提供科普宣传,对专家进行康复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家庭进行康复指导,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才能使患者在病情控制的同时,获得社会功能的康复。因此,精神康复理念贯穿治疗始终,对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新模式 在模拟社区中做专业治疗】
相对于大部分躯体疾病而言,精神病人的康复时间会长一些。许多精神病患者急性期治疗后仍然存在着孤僻懒散、待人冷漠、不与周围人交往、不洗澡、不洗脸、不刷牙、整天无所事事等问题,这些病人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等地开始出现了在模拟社区进行康复的精神卫生康复模式,经过多年验证,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概括来说,精神疾病经过急性期治疗之后的康复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心理康复。目的是通过个性化的心理治疗与康复计划,帮助患者调适心态,保持健康情绪,纠正个性缺陷。二是适应性康复。主要通过独立生活能力、药物自我处置能力、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和模拟社区生活情景等适应性康复手段,使康复患者尽早适应家庭、社会生活,学会与人沟通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社会功能康复。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交往情景及工作生活环境等手段,开展患者社交技能训练。四是职业技能康复。通过专门为精神病人设立职业技能康复培训环节,使康复病员有一技之长,达到自食其力、公开就业的康复目标。
康复治疗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通过过渡期宿舍,让患者共同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单元式房间内,在康复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衣食住行等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并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再如农疗,就是通过种植、管理、销售农作物和花卉等,使康复者获得来自于辛勤耕耘的体验,培养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习惯,进一步改变消极悲观、懒散被动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对慢性退缩的康复者回归社会,农疗有着积极的康复价值和作用,对部分神经症、网络依赖综合征及其他类型的心理疾病患者也有良好的疗效。还有体育运动治疗。运动既能增强体质,也能增强人的意志,对改善康复者被动、懒散等不良习惯,去除自卑消极情绪等均具有强大的心理治疗功效,还能培养康复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加强人际交流和沟通。此外,还有模拟洗车房、超市、咖啡屋、手工艺制作室等,都能够让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具有很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只有合理的康复才能够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真正为精神疾病临床治疗画上句号。因此康复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精神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