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 > 病种科普 > 双向情感障碍 >

为什么抑郁会转成双向情感障碍?黑龙江京科脑康

来源: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

   在精神心理疾病的范畴中,抑郁与双向情感障碍均是备受瞩目的病症。部分抑郁症患者在病程进展中会出现向双向情感障碍的转变,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成因机制,值得深入探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是关键因素之一。单胺类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情绪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抑郁症阶段,血清素水平往往较低,导致情绪低落、快感缺失等症状。而长期的抑郁状态可能引发大脑神经回路的适应性变化,当这种失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大脑内部的调节机制试图进行自我修复与补偿。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修复过程可能“矫枉过正”,使得原本低落的情绪状态突然转向高涨,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从而符合双向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例如,一些抑郁症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情绪转变为过度兴奋、精力异常充沛等躁狂样表现,这可能是由于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加速了向双向情感障碍的转变。

  心理应激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抑郁症患者本身处于心理脆弱状态,长期遭受生活中的慢性应激事件,如经济困境、家庭矛盾、职场压力等,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当这些应激累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触发大脑情绪调节系统的“崩溃与重建”。在重建过程中,情绪调节的稳定性被破坏,容易出现从抑郁到躁狂的两极化波动。比如,一位长期处于失业压力和家庭关系紧张双重困境下的抑郁症患者,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可能突然出现行为冲动、思维奔逸等躁狂症状,完成了从单相抑郁向双向情感障碍的转变。

  遗传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表明,双向情感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双向情感障碍的病史,那么抑郁症患者发生转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遗传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的结构与功能,预先设定了个体在面对情绪问题时更容易出现双向波动的倾向。即使在抑郁症发病初期表现为典型的单相抑郁症状,但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随着病情发展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最终走向双向情感障碍的可能性增大。

  此外,治疗过程中的不规范用药也是一个潜在诱因。部分医生在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时,可能未能充分评估患者的双相风险,过早或过量使用抗抑郁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在某些患者身上诱发躁狂发作,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具有潜在双相特质但尚未表现出来的患者,加速了疾病向双向情感障碍的转化。

  抑郁转向双向情感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神经生物学、心理应激、遗传以及治疗因素等多个层面。这也提醒着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抑郁症的诊疗过程中,要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家族史和潜在风险,制定精准且安全的治疗方案,以降低这种转变的发生率,为患者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图文内容整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果您有关于【戒酒、戒瘾、抑郁症、失眠症、心理咨询、焦虑症、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恐惧症、强迫症、躁狂症、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心理障碍、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社交障碍、妄想症、癔症、酒精精神障碍、创伤性应激障碍、躯体化障碍、戒网瘾、疑心病、神经衰弱、恐惧症、癫痫、头晕头痛、眩晕晕厥、耳石症、面神经痉挛、面瘫、眩晕症】等方面问题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或预约挂号。

快速预约挂号

在线咨询

门诊时间:8:00—17:30 (365天无节假日)

医院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先锋路565号(南岗分局旁)

特别申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就诊依据